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玉师走出的学者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01日 00:00    作者: 佚名  点击:

11月28日,学院东区艺术楼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甚至连走廊也围得水泄不通。距离讲座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学生们就已经在安静地期待着……“别把听我的演说看成听报告,要与我互动。”伴着轻松幽默的开场白,一位从玉师走出的学者以特殊的方式,为母校五十华诞献上了一份贺礼。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一场题为“全球时代化的话语交流与修辞学习”的学术讲座激情上演,主讲者的和蔼可亲令全场听众感动,他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讲学更是让听众们折服。他就是我院杰出的校友———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温科学教授、博士。

谈起玉师,温教授满怀感激。望着玉师今日如诗如画的校园,温教授讲起了他与母校的故事。

母校的培育使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温科学教授性情开朗,幽默,博学,总是把笑容挂在脸上。“当初是母校引导我走进了学术研究的大门。”温教授感慨地对记者说。

回忆在母校的岁月时温教授说:“文革结束以后,我成为了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到师院读大学是我成长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一步引导我走向现在的研究方向。”

1977年,当时玉师还称为玉林地区师范学校。温教授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进入玉师外语系读书,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执着的追求,他在这片热土上埋下了与玉师深深的情缘。

从踏入大学那一刻起,他就珍视每一秒的时间。由于没有读过高中,他对这段“失而复得”的求学路更是倍感珍惜,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奋发学习。

书,是温教授的求学之宝。初入大学,他就四处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书籍,小说、文献、名著都是他身边的“老朋友”,图书馆、教室、档案馆,无处不见他的身影。由于当时的资源匮乏,不仅仅缺少学术类的书籍,就连普通的小说也并不常见,想找到一本英文原著小说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他开始四处向朋友、熟人借书。有时为了找一本书,他会跑遍各大学校的图书馆。

也就是这一股韧劲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温教授在各种知识的积累中慢慢地发现了“修辞学”这一研究项目,于是他按照这个方向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最终得到了研究成果。“那时的同学都很放得开,自己主动地读书,从不需要老师管,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去研究问题,然后找相关的书籍来看,大家都一门心思地学习,同学、老师相处得特别融洽。”温教授说。不仅是勤奋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到留美博士,从一名英语爱好者到研究英美修辞学的专家,温教授始终坚持“勤奋就是成功的捷径”这一信念。

“母校的生活形成了我学习的冲动。”温教授笑着说,“一直以来我就是想学语言,不但要学,而且还要把语言学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外国的东西,因此我读了很多书,这也就是我后来能考上研究生的原因。”大学毕业以后,他考上了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第二届研究生,当时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在全国仅招收两三名研究生,他凭着在大学深厚的知识积淀,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1998他留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语言学博士班。2001年他于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书山有路勤为径。温教授一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书籍,在玉师养成的四处借书的习惯更是受用。甚至当他在纽约读修辞学的时候,纽约各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曾留下他的足迹,这段海外求学经历着实让他过了把“读书瘾”,他常常会在深夜枕着书籍入眠。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不仅勤于汲取知识,还积极地张嘴说英语,听英语。“我是开口说英语的带头人,我一下课就到处和别人说英语,尽管我知道自己的语音很糟糕,尽管也总是说错,可是错了也坚持说。现在有的人爱面子、怕说错,可是我丝毫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当时的同学也愿意和我一起练,我们流畅的口语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温教授眉飞色舞地对记者说,“记得那时国家还不允许听像VOA、BBC这样的外媒电台,可是我很想了解在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是怎样的,西方对中国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我就是忍不住要知道外国人在说些什么。于是我就偷偷地听,后来经过学校的努力终于批准我们收听外国台了,我还特地为此庆祝了一番呢。”

奋斗不息,硕果累累。温教授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新思路》(译著)、《中外名人名言荟萃》(编译著)等著作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篇,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两次获得省部级奖。他创作的《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是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修辞学的流派与汉语修辞学发展研究”的成果。该书籍对20世纪欧美传统修辞学的回顾,以及对当代具有重大影响的西方修辞学的评述都十分精当详实,是一本优秀的修辞学著作。母校的变化太大了采访中,谈到玉师的变化,温教授满怀深情。“母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说,“这个校园很美,真想不到这里就是30年前我在母校晨练时经过的那片农田。”三十年前是几十个学生住在一起的“大宿舍”,如今是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曾经还缺少最起码的语言学习工具,如今全都是多媒体授课设备;曾经“尘土飞扬”的校园,如今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学。温教授指着教室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感慨地说,“现在母校的硬件设施真是很不错,这些多媒体授课设备,我那时想都没有想过。记得当时我有一台盒式录音机,是费了多少功夫才买到的!我对它爱不释手呢。现在有这么多现代化的设备辅助学习,你们很幸福。”珍视时间夯实基础采访的最后,温教授对玉师学子寄予殷切期望。他希望每一个学生都珍惜读大学的机会,珍惜时间。既然有机会读大学就要真正学到知识,大学阶段是知识的积累时期,日后走向社会时选择的道路是人生的又一次抉择。只有夯实基础,才有资格选择以后的日子。

读书的日子里,让他最难忘的就是在玉师的时光,他希望学生们在读书的同时珍惜朋友,珍惜师生感情,热爱学校,热爱这片培育着莘莘学子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