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场名为“‘玄圣’孔子”的学术演讲,吸引了众多师生前往聆听,大家沉浸在学者新颖的视角和渊博的学识中,令大家心诚折服,如痴如醉的主讲者正是我院著名校友,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权教授。
作为玉师校友中的学术明星,“杨权”大名在学院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学院即将迎来50年华诞之际,他欣然回校,以最倾情的方式为母校献上一份生日礼物。演讲中,他还将自己精心写就的一幅字———“金声玉振”送给了母校。
在初冬的阳光中杨权教授谈起玉师,谈起母校,这位从玉林师专走向全国的大学者,始终萦绕着浓浓的玉师情结。“玉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可以说,进入玉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正是玉师,引领了我往学术这条道路发展。”杨权教授告诉记者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杨权教授外表年轻、博学、健谈、和蔼可亲,举手投足间都展现着学者的风范。他回忆说,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作为首届大学生进入我院(当时称玉林地区师范学校)历史系读书,当时全班只有30多名学生。从此,他与玉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入大学的他,经常看一些关于学术方面的书籍,后来他深受启发,于是,慢慢培养了这方面的兴趣,他决心往学术方面钻研、发展。
志向已立,奋勇朝前。他从此一心扎堆于书海,查阅、了解各类历史、文学等文献资料,图书馆、教室、档案馆……他的身影,随处可见。颇具“慧根”的他,凭借踏踏实实打下的学术基础,在校期间,便发表了四篇论文,他与教师们合作写出研究农民政权、太平天国、会党起义等一批极具影响的专论,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赏。
杨权教授告诉记者,在玉师他最不能忘怀的,是给他无微不至照顾和帮助的四位恩师———黄照平、陈家经、梁小克、俞德华,是他们引领他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
那时学校条件比较落后,写论文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资料查阅不到,老师们总是想尽办法帮他解决。记得有一次,他写一篇关于农民政权论文的时候,由于缺少一部分资料,黄照平老师连夜帮他查阅,第二天一大早把资料拿给他,当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在黄照平老师逝世的追悼会上,我写了一幅最长的挽联,以表达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杨权教授说。“学海求索唯有踏实”
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学者,杨权教授如何从玉师的舞台一步步走上学术的殿堂?问及其中奥妙,他欣然一笑,告诉记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之道无捷径,学海求索唯踏实。”
踏实,两个简单的字,杨权教授却用了几十年去默默地践行。
厚德博学,知行合一。杨权教授用几十年的埋头探索,收获的不仅是“厚德”与“博学”,更有学术界的肯定与赞扬,成为玉师校训的实践者和楷模。
大学毕业后,他从教于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项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敦煌学家和隋唐史家沙知教授。1987年,他顺利地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12月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成为当时全国出版界最年轻的领导之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代表作专著《唐代盐政》(合著)是我国第一部以唐朝的国家专卖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出版后引起中国史学界同行的关注,备受褒扬。《中国史研究动态》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权威性的刊物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它“不仅填补了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在此领域所达到的研究深度与水平”。此外,他以常务副主编身份主持编纂的《全粤诗》,是建国以来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单个社科项目,已被广东省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工程。
他不仅在研究历史和古代文化上建树颇丰,而且在文学、哲学、艺术、外语及诗书画印研习上皆有很高的造诣。多年来,他不时写一些文学性的文章。他发表于《羊城晚报》(海外版)和《南方日报》等报刊的一批记事性小品自成一格,高雅幽默,文情并茂;他写的文学评论,虽属“业余”,却畅达精工,极具创见。
杨权教授告诉记者,近年他主要从事先秦及秦汉文献(以谶纬文献为重点)研究和明清岭南地方文献整理研究。目前,他已接受学院桂东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共同投身桂东南文化研究,为学院地方性的特色科研再立新功。“玉师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作为知名的学者和博士生导师,“功成名就”的杨权教授,始终念念不忘母校对他的栽培。他曾多次回母校作学术报告,并于2004年4月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为我院学术科研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采访中,只要谈及对玉师的感情,杨权教授也总有“说不完的话”。
“记得2004年我回学校那时,东校区还在规划建设当中,教学大楼零星稀落、校园大道泥湳不堪,而今,一座座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整齐划一;一条条绿荫大道应运而生,井然有序……玉师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是杨权教授此次回校最深切的感受。
在学术讲座上,他为我院五十大庆献上了一副铿锵有力的题词“金声玉振”。他说,如今玉师的发展,用“金声玉振”来形容最为恰当了。目前,玉师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桂东南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了一批批合格师资,成为桂东南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
杨权教授此次回校,也深切感受到了玉师学子的热情及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在学术演讲上,学生们颇有深度的提问给杨权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学院培育出一届又一届学生,为国家及桂东南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都是玉师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敢于争先的最好见证。
采访最后,杨权教授寄予玉师广大学子厚望,希望在校读书的后辈们,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感情的人。多一些爱的激情,少一些世俗的理性,在繁忙的学习之中,珍重老师对学生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关爱,珍惜同学之间不带任何私心的纯洁友谊,要牢记“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团结奋进,为玉师谱写新的历史篇章。